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领域 > 水闸、泵站工程

山西日报: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源:水闸、泵站工程

  太原市水资源管理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向小学生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本报记者高桦摄

  (赵建军)当三月的春风拂过古老的黄河岸畔时,我们迎来了第33届“世界水日”(22日)以及第38届“中国水周”(22日—28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水智慧和历史记忆。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体系建设,我们始终在与水打交道,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推动水利高水平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山西,这片被黄河深情拥抱的土地,水资源虽不算丰沛,但水利事业却从未停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山西水利人深知,只有不停地改进革新、不断突破,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你看那黄河水,以前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流走,如今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水利工程,把黄河水引到了咱家门口,成了滋养农田、供给城市的生命之源!还有那地下水,以前因为过度开采,部分地区水位下降,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位慢慢回升,水生态得到持续改善。

  再来说说节水。节水,是我省水利的一大亮点。积极推动《节约用水条例》落地落实,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持续推动全社会各行各业节水;推广节水器具,普及节水知识,老百姓积极做出响应,从日常生活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使得我省的用水效率极大的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节水效果杠杠的!

  当然,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不单单是节水这么简单。我省还加大了对河湖泉域的保护力度,那些曾经干涸的河湖,现在又清流复现。特别是晋祠泉,在断流了30年后,重新焕发了生机。水位持续上升,泉水叮咚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重生和希望的故事。

  还有啊,我省的水利设施也慢慢变得现代化了。那些老旧的水库、水闸得到了改造升级,新的水利工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现代水网的建设,更是让山西的水资源得到了更科学、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为这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支撑。

  春风满眼来,奋进正当时。正值“中国水周”期间,让我们共同为我省水利事业的发展点赞,为默默奉献的水利人致敬!让我们携手并进,持续书写我省治水兴水节水新篇章,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少科 刘子璇)“你看看这水多清澈!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能喝上放心水。过去我们基本是靠喝井水为主,天旱的时候,井里没有水,下雨天的话,水又比较浑浊,不敢喝。自从装了自来水以后,我们用水十分便捷,水质也很安全。”3月18日,午饭时间,打开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喷涌而出,临县招贤镇郝家山村村民刘小兵喜悦之情洋溢在脸上。

  让群众“有水喝”,还要喝“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去年以来,吕梁市水利部门多次组织并且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风险隐患问题集中排查整改,刨根问底分析问题成因,精准务实制定整改措施。在问题整改的同时,从始至终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紧密结合,聚焦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加强完善巩固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介入潜在性问题的预防和整改,坚决守住饮水安全达标底线。

  在全市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3个县(市、区)以“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规范化和县域管理专业化”为方向的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纳入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中。同时,各县(市、区)不断加快项目可研、立项、初设等前期工作,完善各类要素保障,充分的利用金融支持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推动农村供水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项目落地开工。

  目前,柳林县农村规模化供水延网扩面工程、文水县农村供水村级管网改造工程、临县白文集中供水一期工程已建成受益;文水县规模化供水主管网建设项目、孝义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中阳县城乡一体化金罗供水工程已于去年开工建设;方山县城乡一体化南阳沟供水工程建设项目、孝义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期工程、柳林县消除旱井水工程等项目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

  “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大幅度的提高吕梁市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吕梁市水利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从“靠天吃水”到“吃上好水”,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吕梁市城镇和乡村居民共饮优质放心水将慢慢的变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郭慧聪)春天的绛河碧波荡漾,在暖风中“苏醒”,向东汇入漳泽湖。屯留区峪里村东濒漳泽湖,南望绛河,连空气中都满是水汽与青草的香味。“绛河水质优良、生态良好,得益于流域内织起的严密‘护河网’。”村党支部书记韩东东说,绛河沿岸村的村委会主任兼河长职务,要定期巡河,是责任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责任人。

  绛河,发源于长治市沁县西南部的西沟村,向南流经屯留区,自西向东贯穿屯留区全境。河流全长87公里,流域面积875平方公里,属海河流域浊漳河水系,是浊漳南源的一级支流。去年4月,绛河入选全国2024年度40条幸福河湖建设名录,获得国家补助资金7000万元,成为海河流域和我省首批国家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现在的绛河,处处有人管,段段有职责。峪里村这一段更是河湖安澜、水清岸绿、环境宜居、人水和谐。村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起绿色生态产业。自屯留区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绛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系列工程以来,绛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里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韩东东表示。

  绛河沿岸村民们无不期待,门前一河碧水能一直向东流。秀美河湖里涌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为加强河湖治理,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福祉,长治市多措并举管河治水,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3月初,长治市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2025年水利重点工作。会议提到,要全力做好河湖生态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绛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等重点水利工程。幸福河湖试点建设项目成为长治市八百里浊漳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的有机构成和重要抓手。如今,全市河湖治理进入了全面强化、标本兼治的新阶段;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覆盖,各级河湖管护责任不断压紧压实。通过细化“护河员吹哨、河湖长报到”联动方案,引入“民间河湖长”,将基层河湖巡查管护末梢逐渐变成治理“前哨”。全面实施“河长+警长+检察长”“河长+河长助理+河警长”机制,完善“河湖长+”组织体系。另外,《长治市漳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长治市漳泽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河湖治理也有了制度保障。

  (孙展春)晨光熹微。一辆辆自行车、电动车绑着铁锹、锤子、镐等农具,从阳高县狮子屯乡燕窝村奔驰而出,驶向缓坡丘陵区村西南的杏树种植基地。

  一过春节,阳高县河谷地区、丘陵区、土石山区的农民就忙碌着为杏果树剪枝了。春分前后,随着土地逐渐解冻,预整地、挖坑、杏果树补植补种……坡上、山岭、沟壑,到处是晃动的人影。

  阳高县大泉山首创“八连环”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让万亩荒山变青山。从1955年群众首创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到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阳高县至今推进水土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并先后荣获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称号。

  近年来,当地弘扬大泉山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久久为功保水土,正在实现从水土流失治理“发源地”到“新高地”的跨越与提升。截至2024年底,该县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832.6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7.28%。

  构建“水保+”经济发展模式。守好“米袋子”,把水保生态建设与保障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端稳“果盘子”,把水保生态建设与发展特色林果业结合起来;充实“菜篮子”,把水保生态建设与打好绿色生态牌结合起来,全力发展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

  守口堡村曾是明长城重要关口和屯兵之所。得益于守口堡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守口堡村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窗口——梯田层层叠叠地铺展在山腰上,栽种的杏果经济林点缀山间,黑水河水流潺潺,“杏韵廊桥”将村庄和杏林连接起来……充分的发挥守口堡村连片杏花和古长城特色优势,阳高县每年在这里举办杏花节,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梯田环绕、花香馥郁、树木葱绿、杏果累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砥砺奋进、艰苦拼搏,为阳高大地深耕下了一片片绿色,筑牢了永定河上游的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高桦)春意盎然。位于芮城县东垆乡黄河滩上的远鹏家庭智慧农场,农民正使用现代化桁架淋灌机对冬小麦进行春浇。“现在我们是按需定量给水,每亩地节水50%以上,年节水量能达50万方,节省资金约12万元。”农场负责人胡天妮说。

  芮城县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处,是我省农业大县,连续十余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2023年,芮城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位于芮城县境内的大禹渡扬水工程始建于1970年,近年来先后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2021年开工建设大禹渡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泵站工程、输配水工程、计量监测工程及智慧水管理体系,目前已基本完工。

  “我们的节水措施主要有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和农田节水三个方面。”大禹渡灌区党组书记、主任董曾武和记者说,在工程改造过程中,灌区秉承“开源节流”建设理念,在输水方式上采用弧底梯形渠、U形渠、管道输水等多种防渗办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尤其是根据灌区坡降较大特点采取的无压砼管道输水的节水措施,具有施工便捷简单、不淤积、占地小、群众浇灌和维护方便等优点,节水效果明显,深受灌区群众欢迎。

  “在灌溉管理上,我们的目标是精准灌溉,实施‘一杆秤’工程,统一计量设施、统一计量标准,让群众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闫帅介绍,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孪生建设试点灌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灌区实现泵站节能降耗4.5%、渠道输水效率提高10%、田间配水提效15%、减员5%的目标,最终实现灌区用水管理由人工经验为主向以孪生数据为依据、模型辅助决策的模式转变,使灌区水资源调度做到整体最优,做到“群众要多少水,我们就精准供给多少水”。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黄灌区高泥沙的节水技术措施,打破节水技术瓶颈,为灌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董曾武说。

  (本报记者高桦)打开电脑,登录太钢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环保在线自动监控系统,点这里就可以看系统自动生成的所有水量、水质报表,了解各水源引水、各用水点用水、排水及水效指标情况有无异常……3月21日7时20分,贺占超走出办公室去参加每天的部门例行早会,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贺占超是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能源部供水专业室主任。他和记者说:“太钢格外的重视节水工作,由能源部统一管理全公司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从提取、收集、转供、加压、分配、循环利用到资源治理全过程集中、专业化管理。”

  钢铁企业属于高耗水行业。太钢生产用水则以再生水为主、地表水为辅,再生水用水量占生产用水总量55%以上,每年可节约新鲜水2500万立方米,是第一批“国家节水标杆企业”、首批国家钢铁行业“水效领跑者”企业。

  水效指水的使用效率。对钢材企业来说,“吨钢耗新水量”“工业水重复利用率”“非常规水源利用率”是关键水效指标。贺占超介绍,从2021年的1.93立方米/吨,到2024年的1.39立方米/吨,太钢吨钢耗新水量一下子就下降;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从2021年的98.49%提高到2024年的99.02%,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也从2021年的53.39%提高到2024年的59.76%,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以先进节水技术、科学用水管理为基础,太钢坚持节流与治污相结合。在全国率先采用分质供水、串级利用、闭路循环、蒸发空冷、膜法深度处理回用、冷轧酸碱废水净化处理回用等先进的技术和措施,强化经济供水、污水处理、高效制水、循环利用,实现企业废污水循环回用。

  同时,太钢在国内率先将城市污水作为水源,收集企业周边地区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污水,新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日解决能力5万吨,逐级将生活垃圾污水深度处理后高质量回用来生产,逐步提升利用效率。

  “将市政污水作为钢铁企业的水资源;将钢铁企业排水再生处理后达到有关标准,作为城市的水资源。这就大幅度的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钢铁企业‘与城市共享水生态’的目标。”贺占超说。

Copyright © ballbet登录|ballbet官网下载|ballbet苹果客户端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10138号    Sitemap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