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理到某物流公司任营运副总。物流公司的业务非常繁忙,主要是面对企业客户。客户那里负责发货的人员要求提货的车辆尽快到达,延误了时间就要投诉。因为大部分客户的出货时间通常都在下班前,经办人要发完货才能下班,所以催促司机总是很急。但有时候车辆已经到了,客户的货却还没产出,要让司机等上一个小时,而下一家客户却催着要司机赶紧去提货。
在这种情况下,车辆调度计划经常被打破,管理难度很大。而且,有些客户会加班到晚上很晚才发货,孙经理和下属们加班也是常事,时间久了,员工们难免出些状况,有要求加薪的,有工作出错扣了钱吵闹的,有生病了需要别人顶岗的。
孙经理非常敬业,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到了公司,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没到一年时间他就病倒了。
这天,总经理朱总来孙经理家看望他,一番问候和寒暄之后,自然又谈到了公司的工作。
朱总:“孙经理,你很辛苦,你看你都累病了,不过这可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
孙经理:“我自己也不想这样,家里的事也顾不上。但是这些员工可不好管。司机张师傅有两次在路上手机关机了,调度联系不上,这样的人靠不住,指望他还不如我自己多干点。在我这儿,不听话的人我不怕,最多我自己干。小沈是新来的,初中文化,人又内向,处理仓库的货物时速度很慢,有几次都耽误了发货,我自己就多插手了一些。有空等他们、教他们,我自己早就做完了。还是我自己做最放心,交给他们,万一货物出了问题,对公司也不好交代。
如果事事亲力亲为,就不能称之为管理者了。很多经理、主管从基层提拔上来,自己很善于做,就是不善于管。
《管理者的“维护者”角色》中说道,管理者对于上司而言,是手脚和头脑的关系。面对下属时,这个关系正好倒一下。自己是头脑,负责规划;下属是手脚,负责落实。哪有手脚瘫痪,让大脑去走路的道理呢?
如果下属不愿做、做不好,非要亲自上阵不可,这是管理的缺失、管理者的无能。
说到身先士卒,部队打仗是最好的例证。高层领导暂且不说,连长、排长、班长这些基层干部,打仗时必须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但是同时也要负责指挥、组织、思想工作,如果排长阵亡了,这个排就乱了套一定要马上提拔一位战士担任排长。
管理者向下“补位”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以管理“缺位”,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管理者直接插手下属的工作,这是用破坏长远利益的方式解决眼前紧急的问题,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孙经理所说的司机张师傅的手机关机,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靠自己替代张师傅的工作,不是处理问题的办法。
管理者对于部门、部属乃至其他部门出现的问题,第一个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制定相应的规则。规则就是管理者的工具,就好比汽车是驾驶员的工具,电话是销售员的工具,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身边的。
行政部负责公司的车辆管理。业务部经常用公车,车辆遇到碰擦事故、人身事故,又或者是交通违章行为,都是行政部的职责;控制车辆的全年开支,也是行政部的职责。
善于运用规则的总经理,首先是把这份职责落实给行政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
(1)车辆调配是不是合理:如果安排不合理,造成各部门集中用车,车辆不够,还要另租,这会增加成本。
行政部经理是在总经理指定的规则下工作。而善于运用规则的行政部经理,也会做出如下规定:
(3)每次用车进行责任人登记,起始公里数和用车的起始时间及路线登记清楚,如有违章记录,可以追究到具体人员,并定时查看网上的违章记录。
规则对于员工,好比是道路和交通规则之于汽车,交通管理人员不可能每辆车都自己开,也不可能每辆车都亲自盯着,只要把路修好,让车按照规则行驶,这就是对司机(即下属)最好的管理、最大的帮助,剩下的就只要关注有没有车违章即可。
首先,制定规则要有科学性。制定规则不能“一言堂”,不能草率。制定规则是企业的大事,规则对公司,就好比法律对于国家。
最常见的误区是,企业容易照搬其他公司的制度。现在信息很开放,在网上很容易查到华为这样的大公司的制度。照搬大公司的制度、照搬别的行业的制度,又或者过于依赖“空降兵”的经验,不考虑企业的真实的情况,都会造成很可怕的结果。
其次,落实规则要沟通,沟通是一切落实管理工作的保障。“空降兵们来自成熟的企业,他们的经验很多时候是对的。但是规则从无到有,推进需要有一个沟通的过程,正如之前的推文中多次提到的的案例“规范化管理为什么这么难”所说,一项好的制度,还要获得大家的理解。
所以说,经营企业是需要积累的。不只是积累市场、客户、品牌,还要积累人才、制度、文化。
最后,对规则的落实一定要有决心。管理者就是规则的维护者。然而很遗憾,常见的情况是,破坏规则的往往是最高领导或者是关键岗位管理者。
在林副总的支持下,财务科要求各部门出差人员报销的时间必须在两周以内。但是销售总监王总就是不执行,而且还私下在部门说:“我就是不办,公司一年的订单,80%都是我们部门签的,看能把我怎么样!”
管理者应是维护者,王总不应该破坏公司的管理制度,这在《管理者的“维护者”角色》中已经说过。
然而王总这样的管理者还是有的,在规则和利益之间,最高领导许总应坚持规则的严肃性。
王总的一个举动破坏了一项规则,如果不及时制止,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他的不配合,影响的不是他一个部门,还会造成其他经理的工作没办法完成,造成恶性的连锁反应,最终像倒掉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不可收拾。在《关于企业的4个基本认知》中,我们讲到企业是一个高效运行的系统,企业的利润除了来自订单,还来自高效的运营管理。许总不能只看到直接的损失(销售业绩)。然而遗憾的是,有些高管缺乏对企业效益的整体和长远认识,只顾眼前利益,放纵了破坏规则的人。
每年的3月份,AD公司都会参加在广州的大型展览会,这是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展会。每年公司一半的生产订单都会因此而产生,而且对公司品牌的市场知名度至关重要。
参加展会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多,最主要的是新产品研发和样品的制作,其次是场地的布置,还有展会现场销售人员的激励和培训,当然人员交通食宿的安排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
今年的了月份又成为许总最期待,同时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以往每次展会的准备工作都很仓促,总是到了最后时刻,样品、场地布置、人员、车辆才能到位,连半天的时间余量都没有,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在哪个环节上出问题。
这么重要的工作尚且如此,更别说另外的事项了。“窥一斑而知全豹”,展会的困惑反映出 AD公司的管理不单单是展会一项工作上的问题。
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保证完成工作任务,并且达成想要的结果。可是计划偏就这么难!难怪几乎所有的老板都说:执行问题是大问题!
展会准备工作的计划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按说许总只要找到在哪个环节、哪个人员出的状况,就能把问题解决了,但沿着这条思路,许总却屡屡碰壁。
有一个企业的经理问笔者:“老师,我对时间管理很看重,每天晚上都会把明天要做的工作列下来,可是到了当天下班,却总是有很多事项没有完成,因为我的时间总是不属于自身个人,各部门的人都来找我,我的计划总是被人打乱。老师,这可怎么办?”
当“许总”们(有许总这样的困惑的老板们)追究“下属”们计划没有完成的责任时,就会遇上这样的情况,“下属”们也很冤枉,他们已很忙碌了。
有人会说,这样的“下属”们抓不住工作的重点。这话没有错。但是什么才是工作的重点?谁的重点才是重点?每位经理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每一个人都会为完成自己的重点工作而打乱别人的工作重点
因此,下属的工作重点不是他自己定的,而是他的主管定的。因为管理者从上往下看,就会看到每个部属的工作是互相干扰的还是互相协同的。
销售员的第一条,造成了人力资源部的第二条没办法完成,设计研发部的第一条也没办法完成,生产部的第一条,造成了设计研发部的第二条没办法完成。满足了一方就不能够满足另一方。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大的问题是,只要有一方的某项计划没完成,可能会连带其他部门的计划不能完成。比如,由于销售员出差,设计研发部的第一条就完不成,样品定不下来,就不能做第二条,生产部的计划就被打乱,还会涉及采购部需要买什么原材料也定不下来。大家就在互相的等待中延误了工作,导致了许总每年3月份的烦恼。
由此能够准确的看出,计划不是每个员工自己能制定的,需要管理者做全面的协调,计划的制定应该从上至下,而非从下至上,高层梳理整个公司的计划,中层梳理整个部门的计划。
每年年底,高层要召集核心管理团队开会制定年度经营计划。主要的内容是确定下一财政年度的公司整体目标,研讨达成此目标的策略,根据策略调整组织架构,然后给每个部门分解年度目标和年度计划。
每季度结尾,高层要召集全体中层召开季度经营分析会,主要是对季度目标的达成情况做核对,分析没有达成的原因。
每月月初,公司要召集全体管理人员召开月度计划分析会;然后,各部门主管也要召开自己部门全体员工的月度会。
周例会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每周具体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盘点会,通常,周例会是企业最具体的工作规划会,所以,为保证每周的工作规划的落实,必须严格开好周例会。周例会开不好,每周的工作规划就会失控,进而导致月度计划、年度计划不能完成。
以上四个会,不是针对哪项专题工作的,而是专门为计划开的。这些会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先检查上一周期的计划,再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
有人说:作为管理人员,我每天开会的时间这么多,怎么开展具体工作?没错,但开会本身就是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之一,开会就是沟通、协调、落实、检查。对于管理者而言,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工作吗?
通常,级别越高的管理者开会所占的上班时间比例越高。高层管理的人要达到 70%,中层管理的人要达到 30%。
其实,引起大家抵触情绪的,不是会议不应该开,而是为什么开会总是效率那么低!
其次为“内容”。以周例会为例,每次不得超出一小时。会议主持人对内容流程的把控很重要,这个主持人必须是参会人员中级别最高者才能控制场面不跑题。
周例会的人员一般不超过15人,每人发言不超过三分钟,据此可以推断以上环节用时一般最多45分钟。然后主持人总结刚才所说的工作规划中,哪个部门配合哪个部门完成哪项工作,15分钟就足够了。
当讨论的问题进入细节时,别浪费时间。比如,“之所以我没完成,是因为xx不配合”这种推卸责任的话一经扯开,就开始无休无止地荒度时间。再比如,某件事是由两个部门协同完成,具体协同的细节就不要在会上说了,会后做单独交流。不要浪费别的参会者的时间。
对计划的管控,还有一个有力的工具就是“表单管理”。这中间还包括月度计划表、周计划表和每日计划表(不限于这些表单)。开会时必须同时对着表单检查每位员工的计划完成情况。
如今,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慢慢的升高了,如文字处理、办公软件、视频制作和公众表达等方面。以后要学要用的东西更多。正如此前的推文标题“不断学习,迎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