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团队?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都觉得自身的管理方式是好的。事实是否如此?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作者分享的管理经验。
新的时代会出现新的经济制度(比如“消费资本+社群制”,见文章《从“全民发钱”发现私有制的本质与解法》),而新的经济制度也需要“新的管理方式”来运作,才能打开新局面,而不是走回老路。
再好的经济制度最终都需要“人”来执行,“运作、监督很多人的执行”关键就是看“管理方式”如何,“管理方式”的好坏决定了到底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其结果也就决定了一个新制度的生或死。
尤其是像“消费资本+社群制”这样“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消费者”的制度,企业所管理的资产如此庞大、企业的所有权又如此“分散”,怎么样才可以保证企业的管理团队不犯错或者少犯错,保证企业真正的属于“全体消费者”、为“全体消费者的利益”而服务,而不被管理团队窃取果实,最重要的就是看“管理方式”有没有用。
在讨论具体的“管理方式”之前,我们应该先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那就是,你觉得什么是“好的管理方式”?
一个“好的管理方式”,一定是紧紧围绕着“好的领导人”这个关键要素来展开的。
因为,在具体事务的执行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做,那么选出“对的人”就变得无比重要。
在任何一个组织架构里,都有着一级一级的管理员,这些管理员就是不同层级的“领导人”,虽然处于不同层级,但他们都担负着各自层级的“管理者”角色——可以说每一个“领导人”都是组织架构里的控制性节点。
如上图所示,总经理是领导人,经理是领导人,组长也是领导人,他们都是“领导人”角色,只是各自所处的层级不同。
在一个组织架构里,如果每个层级的“领导人”都是“好的领导人”,那这个组织就稳如泰山。如果在不同层级,出现了“不好的领导人”,那这个组织就不那么稳固,就会产生动摇,出现“不好的领导人”的节点越多、层级越高,对组织架构的危害也就越大。
围绕一个“好的领导人”,可以从非常多的角度来分析,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选拔和限制。
“如何选出一个好的领导人”“如何限制一个好的领导人”,解决了这两个关键点,就找到了“打造一个好的管理方式”的钥匙。
在“领导人选拔”这样的一个问题上,目前人类社会只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上往下选”,二是“从下往上选”:
高层领导人直接任命,是“人”在选;普通人投票选举,也是“人”在选。而我们都知道,“人”是最难以实际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由“人”来参与,并且是占主导地位的参与到“选拔”中,一开始也许还能保持初心,“选出好的领导人”,但时间长了,就一定会变质。
以前没有,是因为这种新的选拔方式需要技术的辅助,而这种技术,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成熟,并被应用到各个领域。
区块链的七大特征:去中心化、开放性、匿名性、可追溯性、透明性、不可篡改性、多方共识,可以辅助我们打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系统”(下文简称“Q系统”)。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选拔领导人”最看重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能力、资历、品性”。
而“资历”,说实话,它并非不重要,但它在我们潜意识中占有如此高的地位,有时甚至远超出对“能力”的考量而排在第一,实际是由“人”参与的“选拔方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品性”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它属于道德伦理层面的体现,只能由“人”来进行判断、监督。
在新时代下用新技术打造的“Q系统”,“资历”的权重能够更好的降低,“品性”仍然只能由“人”来做,因此,“Q系统”实际是一个基于“能力选拔”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系统。
“能力”包括:察觉缺陷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下决断的能力,而这几项都能够最终靠区块链技术被记录下来,并且开放、可追溯、透明、不可篡改。
每个部门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想到的解决方案、执行的动作、执行过程中接触的其他单位或个体、其他单位或个体的反馈、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投入的费用、短期内(一年内)产生的实际结果、长期内(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产生的实际结果等等,全都被系统如实地记录,并且不可篡改。
谁做出了成绩,谁的决策带来了巨大损失,谁在采购环节选择了哪一家供应商……都会被“Q系统”忠实地记录下来,并且不可篡改。随后根据每个层级“领导人”的不同表现,奖励、追责、提拔、降级,请注意,是每个层级,管理团队中最高的那个层级“领导人”也不例外。
设置一个开发、优化、管理、监督“Q系统”的由“人”组成的“专委会”,然后由“Q系统”着重根据“能力”来“选拔领导人”——逐渐让“选拔领导人”这件事脱离“人”的直接参与和主导,而改由一个“不可被篡改的系统”直接主导,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旧时代的窠臼,迎来新时代的曙光。
因为在“社群制企业”这样一个涉及所有消费者股东利益的“社会化组织”里,“领导人”的每一个决策都至关重要,决定着无数人的生活、生存,甚至是生命。
组织赋予了“领导人”如此重要、如此巨大的权力,就必须要给他套上一副枷锁,让“权力的使用”变得可控。
它实际上是一个共识,我们应该对“领导人的权力”达成这样一个(此前未曾觉醒地)共识:
不管哪个层级的“领导人”,在他当前职位的任期中,都只应该拥有一次犯错机会,如果犯了两次错误,就必须“降级、去位、让贤”。
不允许犯两次错误,是因为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领导人”犯的错都将导致不良结果,越高层级的“领导人”犯了错,导致的不良结果就越严重,绝不能让所有消费者股东承担“领导人”多次犯错带来的损失。
有了这副枷锁,“领导人”在做每一次决策时,才会如履薄冰,分毫不敢懈怠。而“领导人”如果因为过于畏惧犯错,导致决策保守,那他的“能力值”也一定会被后来者所赶上、超过,而被动“降级、去位、让贤”。
这副枷锁,是偏激者、投机者、畏怯者的枷锁,但却是正直者、坚毅者、勇敢者的武器。
前三节的内容,实际是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即,你是否认同下面的几级推论,若不是全部都认同,那么你认同到哪一级。
“好的管理方式”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好的选拔领导人的方式”(为表述方便,这里的“选拔”包括“选拔+限制”)。
目前我们只有“从上往下选”“从下往上选”这两种“选拔领导人”的方式,而因为这两种“选拔”方式都是“人”选,所以会带来许多弊端。
因此,要寻找在“人”选之外的“第三种选拔方式”,这样的形式,要实际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种选拔方式”,需要技术的辅助才能做到,这种技术(至少)要具备开放、可追溯、不可篡改这样几个基本特性才符合需求。
如果你连“第一级推论”都不认同,那我们就基本没法达成任何一项共识,绝对没讨论的基础和价值。
如果你认同到“第三级推论”,即,你认同需要在“从上往下选”“从下往上选”之外寻找“第三种选拔方式”,但不认同“第四级推论”——也就是不认为技术能很好的辅助人类“选拔领导人”,这其实也已达到了这篇文章的目的。你能自己去发现、挖掘“第三种选拔方式”,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总能找到比较合适的“第三种选拔方式”。
认同到“第三级推论”,意味着你也认同“应该减少‘人’选,让‘选拔规则’尽可能地向‘非人’选倾斜,这样才可以实现‘选拔方式’的公开、公平、公正”。
如何“公开、公平、公正”的通过衡量组织中每个人的“能力值”,从而选拔出各个层级的“领导人”。
采用区块链技术,利用其“可追溯、透明、不可篡改”等特性开发出一个面向全体消费者股东都能公开查询的“能力值量化系统”。
有一些不便对外完全公开的部门、职能,比如为了顺应当地政策而不得不为之的“灰色操作”,导致该部门的一些行为不便被记录、被查询、被公开,那么该部门的“领导人”是否应该采用其他方式来进行选拔?
犯两次错就“降级、去位、让贤”是否过于苛刻,是不是能够通过累积“功劳值/能力值”的方式增加“可犯错的次数”?
如果“可犯错的次数”能增加,那么要不要设置一个最大值,比如不能超过四次?
如果确定Q系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那么就必然需要一个专业的“产品团队”来进行设计、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并且还会不断地更新、迭代、升级,让Q系统的BUG慢慢的变少,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符合用户对它的期待——“选出好的领导人”“打造一个更好的管理方式”。
对于Q系统,我相信在技术实现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难点,重点是,谁愿意主动来用这样一个削弱和限制“领导人”的“非人选拔工具”。
如果你拥有一个公司,你会在你的公司里使用Q系统来选拔各层级的“领导人”吗?
如果你只是想使用Q系统来帮助你“选拔”在你(CEO)之下的其他各层级管理者,那么这样的Q系统始终都只是一个“版的Q系统”,因为,它没法“选拔、限制”你(CEO)。
你愿意把你的每一次判断、决断都公开出去,并且无法篡改,然后让其他人审视吗?
任何带有“私有制”属性的组织,都不可能正常地使用Q系统,即使“强行”使用,也注定是一个只能“御下”不能“治上”的“版Q系统”。
换个角度看,能够真正毫无芥蒂并且主动积极拥抱Q系统的组织,一定是带有真正“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属性的组织。
好的经济制度需要好的管理方式选出对的人,这样才可以有好的结果,反过来也一样,好的管理方式也需要属性相匹配的经济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消费资本+社群制”是“所有消费者股东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无比渴望有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方式”,来助其打造出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服务于“全体消费者股东”,而只有Q系统(第三种选拔方式)这种“非人选拔方式”才能完美地契合这种需求,“从上往下选”“从下往上选”这两种“人选方式”注定是落后于时代的,也必将有一天被扫进历史的故纸堆里,任人凭吊。
这就是人间不公!731部队细菌战犯逃回日本后,很多人在医院、学校等公立机构担任要职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成都武侯区法院解读“女子遭家暴16次”案:为何没定性为故意杀人,为何不能判死刑
(原题为《关于被告人贺某阳故意伤害、虐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的说明》)来源:武侯法院微信公众号(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近日,深圳水贝金价跌至622元每克的消息冲上热搜。随着国际金价大幅走低,近日,部分传统零售金店金价跌破800元/克关口,深圳水贝市场的金价则进一步跌至622元/克。金价下跌,叠加元旦、春节双节将近,黄金销售市场开始热闹起来。
正义的伸张与司法的明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邯郸初中生杀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严格遵循了依法办案的法治原则。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坚持宽严相济、惩教结合,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相统一。解读这起案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2024年12月31日,山东大学发布讣告,我国杰出历史学家,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讲席教授,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原顾问、山东大学义和团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路遥先生,因病于2024年12月31日10时32分在济南逝世,享年97岁。
在补肾的中成药中,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是最为常用的。但要问起谁的补肾效果更强,很多人就不确定了。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两个药。地黄丸的「祖宗方」所有地黄丸的祖方(最早或最具影响力的名方),其实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崔氏八味丸。据说是唐代名医崔知悌后来加进书中的。
普通人一失踪,监控就坏了!这监控是不是坏的有点太过巧合了?出门的时候步伐轻快,车在桥上还打着双闪,可偏偏人不见了踪影。这消失的太过离奇,让人琢磨不透。无独有偶,在两年之前也有一辆车停在桥上,车打着双闪,人却消失了。